地 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 话:020-123456789
网址:csv-track.com
邮 箱:admin@aa.com
编者按:
有一群人,人掘他们是金饲产业的行家里手,点缀在广东的料鳜乡间田野,活跃在农业产业链上,养殖在乡村振兴路上成就了自己,鳜帮助了他人,创新他们就是孵化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农村乡土专家”。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新农新蓝他们积极对接农业科技特派员,人掘服务典型村,金饲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料鳜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今年4月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启动了“万名乡土专家服务‘百千万工程’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本期选播的案例,是来自肇庆的农村乡土专家、水产养殖大户谢泳杰,大学毕业后返乡从事水产养殖,瞄准鳜鱼养殖前景,依靠科技兴渔,通过技术创新,突破饲料鳜养殖技术,带动周边新农人掘金饲料鳜养殖新蓝海,推动当地鳜鱼产业发展的创富故事。
本案例被评选为2024乡土专家服务典型村助力“百千万工程”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水产养殖,“鳜”在创新。鳜鱼,也叫桂花鱼,是近年来持续引起市场关注的名优淡水鱼类养殖主导品种,广东是养殖主产区。近年来,我国种业振兴全面深入实施,广东鳜鱼育种和养殖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尤其是新一代饲料鳜如长珠杂交鳜、翘嘴鳜“广清一号”、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等新品种的成功推出,颠覆了鳜鱼投喂幼小杂鱼饵料的传统养殖模式,实现了鳜鱼饲料化养殖,对鳜鱼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掀起的新一波鳜鱼养殖热潮,涌现了一批批傲立潮头的新农人,依靠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掘金饲料鳜养殖,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一批新农人当中,本期农村乡土专家谢泳杰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他以科技创新孵化新农人,带领当地养殖户闯出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瞄准鳜鱼养殖,填补本地市场空白
西江流经肇庆,鼎湖、高要等地淡水养殖业发达。近年来,肇庆加快推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中心+两翼”的渔业发展格局,培育了麦溪鲤、麦溪鲩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了高要罗氏沼虾、罗非鱼、叉尾鮰等优势明显的区域性品牌。
近年来,肇庆水产品养殖又添新“鳜”。随着饲料鳜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鳜鱼养殖开始在鼎湖等地逐渐兴起,成为了当地水产新农人的“创业鱼”。
谢泳杰就是成长在这片鱼米之乡的90后,从小跟随父母接触种养殖农务,对农业有一种天然的热爱。所以大学时所学专业也与水产养殖密切相关,这为他毕业返乡创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鳜鱼在新品种选育上的突破引起了谢泳杰的关注。在前期的创业调研中,谢泳杰发现,放眼全国,鳜鱼养殖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苏等地,占有八成左右。广东省是全国鳜苗集中生产区,向全国输送了95%以上苗种。近年来,广东鳜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养殖产量也在不断上升,鱼苗优势明显,产业链不断完善。
广东鳜鱼产业基础给了谢泳杰强大的信心。“鳜鱼是淡水名贵养殖品种,但受制于养殖技术和成本,肇庆地区一直以来比较少人养殖,基本处于市场空白。所以在肇庆发展鳜鱼养殖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后来随着饲料鳜新品种推出市场,谢泳杰看到了本地养殖的巨大潜力,摸准了创业的方向。
2017年,谢泳杰瞄准时机,从家族养猪业跳出来转型进入水产养殖行业,成为了一名管理600亩鱼塘的新渔人。
德邦坚农牧鳜鱼养殖基地
突破养殖技术,掘金饲料鳜养殖新蓝海
养鱼有风险,入行需谨慎。鳜鱼养殖的高风险让刚入行的谢泳杰不敢有丝毫懈怠。
为了进一步学习养殖技术,开拓视野,谢泳杰经常到佛山、中山等鳜鱼养殖产区参观考察,学习鱼塘管理经验,同时积极参加肇庆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农业技术人才培训斑,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和拓展农业视野,积极与华南农业大学、珠江水产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在初创时期,谢泳杰就开始为自己的鳜鱼养殖事业量身定做一套技术服务保障体系,这些努力让他在鳜鱼养殖的探索过程中少交了不少学费。
2017年底,初创的鱼塘不负有心人,谢泳杰管理的600亩水面实现了初步盈利。初试甜头,这位新农人发展鳜鱼养殖的信心更加坚定。前期的市场调研让谢泳杰深知,当下市场正在迎来鳜鱼产业发展的新一波红利,要抓住机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规模效应。
谢泳杰敢想敢干,他策马扬鞭加快了创业的脚步。正是这份不懈怠的敏锐市场洞察力,使谢泳杰抓住契机向鳜鱼产业新发展所带来的养殖新蓝海挺进。他把每年养殖所得利润都用来扩大鱼塘规模,从600亩逐渐突破1000亩,逐年扩大养殖规模。2019年,谢泳杰成立肇庆市德邦坚农牧有限公司(下称德邦坚农牧),他用了两年时间,实现了从鱼塘主向企业主的华丽转身,走向了公司化的发展道路。
谢泳杰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周边农户加入养殖鳜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到2022年,德邦坚农牧养殖规模实现飞跃式发展,管理的鳜鱼养殖鱼塘规模已从初创期的600亩拓展为三千亩,加上周边的合作农户,面积超五千亩。到2024年,谢泳杰自有养殖水面3235亩,加上周边合作农户的,德邦坚农牧管理的鱼塘规模超21400亩,是目前国内成功养殖饲料鳜规模最大的养殖基地,生产的“德邦坚”鳜鱼也被评为“粤字号”名牌产品。
转瞬八年间,谢泳杰在广东鳜鱼养殖圈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而自己也成长为农村乡土专家,成为肇庆鳜鱼养殖的带头人,带领越来越多新渔人养鱼致富。那么,谢泳杰领衔的“德邦坚”鳜鱼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跃出水面的?
总结起来有三个“一”,即突破一种养殖技术,创新一种养殖模式,打造一个孵化平台。
突破一种技术,即突破饲料鳜驯化养殖技术。从鱼仔鳜到饲料鳜的成功驯化,谢泳杰打破了养殖边界,取得了养殖技术的突破。
一直以来,传统的鳜鱼养殖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活饵料投喂困难,水质管理复杂性,以及病害防控的压力等,谢泳杰通过数年的经验摸索,成功实现从鱼仔鳜到饲料鳜的驯化,让鳜鱼不再挑食,变得好养。
那么,这条鳜鱼是如何实现从鱼仔到饲料鳜的成功驯化的?谢泳杰介绍,饲料鳜的驯化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经历三道关:第一阶段要过应激关,新过塘的鱼苗会产生应激反应,可以用围网喂食解决,先投喂半死半活的鱼仔,逐渐过渡到投喂鱼粉饲料;第二阶段要过驯化关,这个很关键,如未经过驯化的鱼开围后会损失很大,通过设立专门驯化池,采用喂前洒水驯化召唤鱼群避免损失。这样通过一步步驯化,把鳜鱼吃活鱼习性慢慢转变为吃饲料,这个驯化过程大概需要28天左右,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第三阶段要过病害关,鳜鱼长到5两左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控糖尿病,要投喂淀粉含量低的环保型饲料。
“通过这种驯化,我们的养殖成本控制在20元以下,基本在18元左右。我们通过成本控制,慢慢降低成本,达到降本增效。以后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我们也还有成本优势,有竞争力。”对于饲料鳜驯化,谢泳杰已经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并实现提质增效。
创新养殖模式,即运用“疏鱼密竹”养殖法则,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荷稻鱼科学养殖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控制鱼塘养殖密度,进行鱼塘尾水生态净化处理。养殖鱼塘的尾水经过设备处理后,与荷花池中的清水进行交换,利用莲藕的强大吸附性,将尾水中的杂质沉淀,水面种植高品质的稻米,从而达到一种科学的养殖方式。通过养殖模式的创新,解决了养殖尾水的处理问题,促进鱼塘实行精细化科学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饲料鳜养殖成活率,一举多得。
打造一个平台,即共建饲料鳜人才孵化平台,赋能鳜鱼产业发展。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进一步激活本土人才,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谢泳杰作为肇庆第一批新农人,近年来致力于传帮带工作,成功打造“新农人”孵化平台,以公司为技术管理主体,通过“培训+服务”“公司+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招募有志从事水产养殖的返乡创业青年加入公司鳜鱼产业园区,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供应鱼苗、统一发放投喂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共同面对市场风险,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目前已孵化并带动周边农户及返乡创业青年共1910人,通过发展水产养殖创富增收。
以德邦坚养殖园区内A19合作项目为例,公司通过与返乡创业青年龙某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各投资50%金额到项目中,由龙某负责一线养殖工作,公司负责供应高质量苗种、优质饲料、专人技术指导、定期帮助检测,最后到成品鱼出售,共投入141.9万,销售金额193.2万,除去投入成本外,还能盈利51.3万。这种合作机制实现了互利互惠,不仅能够帮助农户快速成长为养殖高手,还能从中获得一笔不少的创业回报。该平台运作模式在提高农业效率、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鼎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未来,随着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扩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农村乡土专家,我也会继续以公司鳜鱼产业园区为孵化平台,继续深化与更多农户和返乡创业青年的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经营模式,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谢泳杰说。
▲农村乡土专家谢泳杰
省级产业园赋能,推动特色水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德邦坚农牧所在的鼎湖区水产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当地水产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据了解,产业园启动建设以来,鼎湖区高标准谋划肇庆市鼎湖区水产产业园,通过“补短板、强弱项、促升级”,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一心两片”新格局:沙浦镇等区域为水产融合发展核心区,莲花镇等区域为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片区,永安镇等区域为工业化水产养殖示范片区。
作为产业园工业化水产养殖片区重要实施主体之一,德邦坚农牧用工业化思维助推农业现代化,通过现代农业和工厂化有机结合,农业和休闲、康养有机结合等方式,加快打造德邦坚荷塘花渔田园综合体项目,不断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拓展提升产业价值空间,努力探索现代农业之路。
据了解,目前鼎湖区水产省级现代产业园已成为鼎湖区打造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国家产业强镇的重要抓手,和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典型案例,对于鼎湖乃至肇庆全市提升镇域经济、补短板强弱项、促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一定探索意义。
【通讯】曾凡美 林伟强(肇庆市农业科技特派员)
【供稿】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肇庆市农业农村局
【来源】南方农村报